2021-05-10 09:23:46
熱度: 105
碳排放交易到底是什么?具體怎么玩?還有碳達峰、碳中和到底怎么來的?該怎么搞?
今天咱們就圍繞這個話題講一講,因為氣候的變化已經到了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境界,最近20年全球變暖、冰川融化、海平面上升,霧霾天氣等等頻繁不斷,已經危及到人類安全了。在工業革命之前,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并不算太高,但之后碳排放濃度嚴重超標,全球溫度劇烈上升。在1824年溫室效應一詞被發現了,即溫室氣體使得地球表面變得更暖了。溫室氣體一共六種分別是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氧化亞氮、氫氟碳化物、全氟碳化物以及六氟化硫。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,2020年發布的研究數據表明,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,上升了1.1攝氏度。2018年主要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、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全球平均濃度均創下了歷史新高,達到了工業化之前的147%、259%、123%,多可怕的數據。而更可怕的是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,上升速率從1901年到1990年的1.4毫米每年,增加到1993年到2019年的每年3.2毫米,如果繼續下去,南極將在2060年之前消失,氣溫升高會導致災害性氣候頻發,島國沿海洼地被淹沒,物種滅絕加速,水資源分布失衡影響物種分布,加重身體系統的脆弱性,加劇各種疾病傳播等等威脅,這些均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。
而導致問世效應的主要原因就兩個:
第一就是人類的活動,主要是指交通、供熱、空調、用水用電等等。
第二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燒,主要是煤炭和石油。
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的顯著區,我們是碳排放大國。我國在1950年的碳排放總量僅有2146.5萬噸,60年期間我們增長超過100倍,增速遠超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,2007年我們超過了美國躍居全球第一,2012年我們相當于美國加上歐洲的總排放。全球有73%的碳排放增長都源于我們,也證明了我們的發達。但是人均碳排放我們是低于發達國家的,2013年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達到2.05噸 ,主要源于電熱力生產及工業集中的用煤,還有交通領域的大量消耗的汽柴油等三個方面。93%的碳排放都來自于化石燃料的使用,其中68%來自于固體燃料和無煤炭和石油,23%來自于液體燃料如石油,9%來自于氣體燃料如天然氣。
從行業分布看,電力熱力生產占比51%,工業生產占比28%,交通運輸占比10%,而如今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已基本建立完了,氣候變化問題已經逐漸演變為政治問題了。1992年我們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,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為控制碳排放形成的國際合作框架,2005年京都協議書,然后是公約的補充條約,也是第一個具備承諾效率的協定,2016年在紐約簽署的巴黎協定是第三個也是里程碑,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氣候的治理格局,明確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,并力爭控制在1.5攝氏度以內,截止2020年4月1日,已經有195個的締約國了。溫室氣體覆蓋面積達到了95%,到2021年有75個國家分別自己主動設立了目標,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%。這就出現了我們現在的2030的碳達峰和2060年的碳中和,都是我們自己設定的,碳達峰也是我們發明的。各國的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碳中和,而我們設立了碳達峰是2030年,也就是我們國家到哪一天,碳排放值達到頂峰不再增加。
為了解決碳排放各國都怎么做的呢?
都紛紛踏入了我們說的一個市場叫碳排放交易浪潮,碳定價機制和碳排放交易市場,成為了碳中和的公認的有效策略。常聽說的碳定價、碳稅、碳排放交易到底是什么呢?
碳定價是各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之一,一般的政策分為三類:命令、控制、手段,經濟刺激性手段,還有勸說鼓勵性手段。三者一聽你就明白,肯定是經濟刺激性最有效、最人性、最靈活,而更容易持續改進和提升,而經濟刺激的主要手段就是碳定價機制,而推動碳定價機制的底層邏輯就是誰污染誰付費,溫室氣體排放者為了獲取排放氣體的權利,而支付費用的過程就被定為碳定價。
碳定價機制一般采取碳稅和碳排放交易權體系兩種手段。這兩種手段在減排機制上是有本質區別的,碳稅指政府定價市場定量,舉例來說,它的劣勢最終的碳排放量大小是不確定的,比如你有一臺100公里耗油10升的汽車,一升油是750克,那就是75公斤,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系數是2.7,用75公斤乘以2.7等于202.5公斤二氧化碳排放量,如果定的碳稅是一公斤一分錢,你需要交2塊錢的稅。
碳交易體系更為復雜,政府確定最終碳排放總額,還有初始的分配額,還有監管的機制等等,再加以市場來定碳價,這個是根據需求而浮動的,就是建一個交易市場,比如你們那個縣城有鋼廠、水廠、電廠、水泥廠等等,政府總計給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100萬噸,如果你想多生產要么你節能減排,要么你就高價從別的企業手里收購指標,到時候你有的汽車指標都可以高價賣了。
正是由于兩種手段的不同特點,我們從應用場景來說,碳稅政策更適用于管控小微排放端,比如車、空調、冰箱等等。而碳排放交易全體系,更適合管控大型的行業或企業。這兩種政策在我們國家必須結合使用,才能夠覆蓋面廣,價格機制靈活和有效。
而截至2020年4月份,全球共實施或計劃實施的碳定價的政策是61個,涉及了97個國家,其中談排放交易權政策使用的是31個,主要集中在歐盟、中國、韓國、加州等國家和地區。碳稅政策也有30個,主要位于北歐、日本、加拿大,而我們現在雙管齊下,碳稅政策簡單我們就不說了。
碳排放交易市場和體系是什么樣的?
碳排放交易就是建一個市場,來買賣碳的排放權,即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利,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構建,必須提前立法的,保障體系運行?,F在北上廣深、天津、湖北、重慶,七個地方都設置了試點,分別推行了個地方的法律規定,相關的暫行辦法。
基本都在碳排放交易市場設計了六個交易要素:
第一個,確定排放的上限總額,需要同時考慮到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,宏觀上要考慮碳排放交易體系與其他碳排放政策是否有沖突,微觀上要考慮企業和行業自己的能力以及減排成本和潛力等。
第二個,確定覆蓋的范圍有多大,主要也包括兩個方面,第一個是要覆蓋那些行業或企業。第二個將覆蓋那些具體的溫室氣體。
第三個,是配額的初始如何分配,配額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了免費分配的部分,還有拍賣分配以及混合使用的方式。
第四個,是設計監管的機制我們叫MRV,包括檢測、報告、核查,分別對應了企業第三方中介和政府來執行。
第五個,是制定遵守哦約定的獎懲機制。
第六個,是設計遵約的期限和交易期,遵約期指配額使用多長周期,通常為1-2年,交易期限是根據碳排放市場的變化,重新來設置初始的份額分配的周期和交易的價格和要素。
而要素設計完成,你要搭建四個平臺才能推動:
第一,是登記注冊的平臺以及交易的平臺、市場監督的平臺和交易金融的平臺。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機構必須參與,可為碳交易市場保證錢的流動性,可以通過碳基金的理財產品、綠色信貸、信托類碳金融產品,還有碳的資產證券化以及碳債券、碳排放配額回購等方式參與碳交易,最主要的保障其實是調控政策,這主要掌握在政府機器,由政府來規避碳價的暴漲或暴跌,落實減排的調控手段。主要包括四個要素:價格的調控、稅費的調控、排放配額的存儲轉移安排。比如這個人沒有存儲量了,出售或者預借別人的也很難,我們就要在市場上來完成,有政策來調節。第四種是鏈接與抵消機制的設計,連接機制實則是不同碳交易市場之間的互相購買銷售監管的,抵消機制是指碳的信用,相當于信用卡,用以抵消暫時超標的排放,日后可以填補。
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了,碳交易市場交易機制的整體運行的流程和邏輯。政府首先確定整體減排的目標,然后再一級市場初始分配給納入整個交易體系的主題之中,各主體有可以在二級市場根據自身的能力,也就是在碳排放交易市場自由的交易碳排放權。由于受到經濟的刺激和鼓勵,減排成本相對較低的企業會率先減排,并將多余的碳排放權賣給減排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,并獲取額外收益。同時減排成本高的企業又可以購買碳排放權,也將最終降低其為了達標而付出的成本,最終實現社會所有主題減排成本的最小化,有效降低企業的碳排放的邊際成本,最終實現我們的碳達峰和碳中和。